当前位置: 伟德BETVLCTOR体育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前沿动态 | 人民政协网:2021年非虚构写作观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2-02-03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杨春   浏览次数:

(网络配图)

2022年1月4日,“《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终评结果在京揭晓。《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许渊冲百岁自述》《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向北方》《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1937,延安对话》《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一个公民的成长笔记》《海洋变局5000年:一部新全球史》入选,《沧桑百年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获得特别推荐奖。

笔者长期关注非虚构写作,近距离观察了“《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的终评工作,结合专家评委的意见,得出几点印象,与读者朋友、同行分享。

党史主题: 从宏大叙事到细节感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史题材当仁不让地成为非虚构写作的“井喷年”。在“《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10部作品中,红色主题占了4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1937,延安对话》《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向北方》。同时,这一主题的《沧桑百年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获得特别推荐奖。

非虚构写作如何做到科学的严肃性和写作的通俗性二者相辅相成?读过以上几部作品后,有一个突出印象:过去,因强调史实的准确性,党史主题的非虚构写作主力军是专业的党史研究者,因此,作品往往科学性有余而通俗性不足。能够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是每一位非虚构写作者都在努力取得平衡的难题,这也是“《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工作的考察重点。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刘统著)在这方面的特色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既具备了开阔的视野:溯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的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做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同时,也具备了相对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平和的叙事方法,特别是运用大量细节和故事串连起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吸收了近年来党史研究的大部分最新成果,让这一严肃的题材最大限度地贴近普通读者。

隐蔽战线永远是非虚构写作的好题材。本次入选“《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的《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叶孝慎著 金城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独家的史料和专业的通俗写作使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1927年11月筹建“中央特科”写起,将中央金库、中央文库、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顾顺章向忠发叛变等涉及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细节和重大案件细节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严肃的史料和通俗的细节、故事结合在一起,讲述了这一神秘机构在保卫党中央安全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在普及鲜为人知的党史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学术下移的工作:将近年来对中央特科的研究成果向党史学术研究工作之外的一般读者进行了普及。

获得特别推荐奖的《沧桑百年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 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是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主要内容来自已播微纪录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九期,并以新华社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的部分精彩内容为开篇,多角度描绘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贫困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在主题出版方面,未入选作品也体现了从宏大写作到细节感人的转变。《红船启航》翔实生动地讲述了党的主要创始人的建党历程和中共一大召开的曲折故事以及保护、建设和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船精神的感人故事。《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写作视角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发现史料:最是细节动人心

写作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写作的根本,是新发现的史料更是非虚构写作的灵魂。在“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的红色主题中,《向北方》《1937,延安对话》两部作品是新发现、新史料写作的代表。

《向北方》(李红梅 刘仰东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是新发现的史料和新写作题材的结合作品。作者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前几年,就多方收集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当事人及后人,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批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从香港等地秘密北上,参与到协商建国的大业之中这一史料,其中大量的“三亲”史料突显出政协文史工作的独特优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新史料的发现方面,《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也是一个突出代表。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好友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采访见闻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这些记录可以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相对照,而且作者“所记录下来的在延安那一场又一场谈话之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便是中国革命领袖们令人震撼的清晰思维和先见之明”。(引自该书序言)这些记录在今天读来,更能令国人增强道路自信。

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中共的历史和发展更加吸引世人瞩目。以往国外的译著更多的是本国的内容,今年恰逢中共百年诞辰,国外相关著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体现。未入选作品《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白鸽木兰:熄火中的大爱》的两位主人公薛介民、姚明珠在1949年后前往台湾进行地下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该书从薛介民、姚明珠的出生写起,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他们的人生经历,最终他们两人的骨灰被放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非虚构写作的力量并非仅是来自写作技巧,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真实力量,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口述回忆:个人记忆中的家国情怀

个人口述史料因其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特色,具有任何史料都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特别是那些曾经起过关键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口述、回忆录、日记等,是历年非虚构写作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写作者的个人主观原因,这些带有极强主观性的历史记录,需要特别注意其记述的客观性,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坚持准确和价值这两项判断标准,这是“《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工作非常注重的一点。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美]丘成桐等著 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讲述了丘成桐从中国广东焦岭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顶级数学家的人生故事。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在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并在不远的将来终会重塑世界科技的秩序。书中还特别收录了丘成桐的原创诗词赋文,尽显这位“数学皇帝”的文学修养,令人眼界大开,尽显大家风范。

国内学者的人生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前进脚步。《许渊冲百岁自述》(许渊冲著 华文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是作者自述自己的百年人生经历,其中很多细节和故事都可以从学者人生的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重点记录了作者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学术与人生经历,追述了冯友兰、陈寅恪、闻一多、吴宓、朱自清、叶公超、钱锺书、卞之琳等名师大家风采,书写了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代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

普通人的人生与学者的人生一样精彩,同样能够反映时代前进的脚步。《一个公民的成长笔记》(曾维浩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同样是一部个人的成长自述,作者从湖南西南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出发,走到县城,走到北京,再走21世纪的南海之滨,50多年间走过万里行程、跨越2000多年的时空,用个人成长历程感受并实证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发展。相信很多同龄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告诉这个世界,一个人如何体验和跨越了两千年生活。”作者曾维浩说。

“当代人写当代史”具有时空上的优势,但同时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写作者的视野和取材,经过时间的淘洗后,后代人的叙述会更加理性、客观。《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赵瑜著 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便是这样一部后代人利用史料写作的作品。它有别于一般简史化的传记文学创作思路,而是怀着巨大的同理心,把白居易作为一个“人”去体会他壮阔人生的得失成败、喜怒哀伤。

在个人口述史方面,还有一些题材同样吸引了市场和网络读者的关注。《我的伯父田汉》以田汉与朋友的交往为线索,介绍了田汉与周信芳、洪深、陶行知、聂耳、梅兰芳等人的深厚情谊和艺术活动。《我的父亲母亲:梁思成与林徽因》首次披露和出版了梁林二人写给女儿“宝宝”的珍贵家书与手稿,同时也生动地回忆了父母曾经的好友沈从文、金岳霖、周培源、张奚若等与梁林二位交往的生活片段。《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回忆了作者在巴黎留学期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7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50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万童之母私人录——吴菊芳日记》即是作者个人的私人记录,同时也是一部近现代私人史,一部人类学调查志、一部中国女性命运的史诗。《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作者乐黛云回忆了自己一系列的坎坷曲折,在50岁的时候毅然选择了重新开始,并重新焕发学术活力的故事。《钱穆家庭档案:书信、回忆与影像》上部是1940-1945年间播迁大西南的钱穆先生与家人的通信,下部是子女们所写的对母亲的追忆文章。《平生记》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作者还原了一位苏联强制劳工的个人史、家族史、20世纪动荡史。虽然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非虚构写作:正在走向成熟

分析2021年的非虚构写作,我们可以发现几个规律:首先,非虚构写作正在逐步摆脱历史写作和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写作风格,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最初的非虚构写作,绝大部分写作者都可以归于历史写作和文学创作两大类,而这两类写作都有其天然的劣势:历史写作的优势在于史实的准确,劣势在于可读性不强,沉闷的、强调逻辑性的论文式写作风格往往令读者望而却步;而文学创作与之正相反,灵动的、活泼的语言,往往由于作者在史实上的把握不准而误导了读者。

观察2021年的非虚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历史题材还是口述史题材,作者在史实上都有很深厚的修养,有的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同时,在写作风格上,都摒弃了论文式的写作风格,转而向通俗写作转向。特别是《1947延安对话》这样的翻译作品,除了新史料令人耳目一新之外,其“侦探小说式”的语言,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中国重归世界舞台,新时代的各种实践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丰富的素材,非虚构写作者开始显示出全球视野和文化上的自信。2021年恰逢中共百年诞辰,中共的历史和发展更加吸引世人瞩目,这一点在国外相关著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体现。以往国外的译著更多的是与中国相关的内容,2021年的译著有很多是世界性的话题,如《新冠时代的我们》《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更是出现了《看世界》《中国的选择》这类“以我为主”的、显示“中国态度”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虚构写作者的文化自信。

第三,个人口述史作品亟待学术关照。自从个人口述史成为一种现象级出版潮流,并成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个人口述史和家史类的作品开始走红图书市场,但其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由于口述者记忆力的衰退、有的由于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有的由于整理记录者水平所限,造成了大量口述史作品失真、失实,有的甚至会给后世的研究者造成不必要的陷阱。我们期待在口述写作期间,就有研究者共同参与,或者在出版过程中加入研究的“第三方观点”,给读者一个相对多元的参考。毕竟,阅读者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他们需要阅读过程中即时的“学术服务”。

文史写作:漫步在历史的深处

《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刘东黎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出版)便是这方面写作的代表。作者是北京史学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山水、园林、城墙、胡同等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领着读者走进北京那些大名鼎鼎的景点背后故事。在北京正大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回望“花棚鱼池院落”“胡同深处人家”,让读者最真切地体会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脚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关于北京的行走,不仅仅是脚步的,更是思想和精神的。”“一座好的城市应当像一条从历史潮流深处驶来的帆船,带头患有都市焦虑症候群的我们,轻快地度过时光的河流。”

北京的文史学者如此写作,南京的文史学者同样也在如此写作:《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把目光聚焦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北纬四十度》则用一根纬线串起中国北方的一条文化走廊,《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西南联大》沿着一条西迁流亡之路寻找中国知识精英在国难之时仍然坚守的精神堡垒,《中关村纪事》把北京市中关村地区的三栋楼作为舞台,重点考察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中国知识精英们的精神追求,《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用100余篇亲历者的证言、80余幅图片和20多张表格,细致入微地追查了近代国宝外流的踪迹。重点关注日本人,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董商是如何参与了这些文物外流过程,并通过分析历史留存下来的买卖记录和拍卖目录等,试图厘清文物外流的具体过程。

全球视野:重新认识世界

新时代的各种实践为非虚构文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素材,今天的国人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全球视野。非虚构写作者的笔触也开始向全球视野延伸。

海洋曾经是隔绝世界交流的凶险之地,因此从明朝开始闭关锁国;今天,它又是承载人类交往的路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目光也开始转向海洋,重新认识海洋。《海洋变局5000年:一部新全球史》(张炜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向读者展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木桨风帆到蒸汽舰船,从大舰巨炮到潜艇、航空母舰,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另一条是海权的发展——从古代海权、近代海权到现代海权,表现为一个个大国兴衰、导引海洋变局的历史进程。作者用历史史实来回应当代问题,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定位,这是《海洋变局5000年》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全球视野写作方面,有一批图书虽然没有进入十大好书系列,但它们同样收获了读者的好评。《看世界: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抉择》是作者傅莹过去数年公开发表演讲、文章和国际场合的对话实录,其中部分内容系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让世界听懂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美记者的美国观察报告,分析了西方数百篇涉华报道,回顾了过去10余年西方媒体化和妖魔化中国的6大手段。

这类具有全球视野的非虚构写作图书,因其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史料、中肯的评论而令人耳目一新,在2021年吸引了大量读者,在网络评选中呼声颇高。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