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伟德BETVLCTOR体育 >> 师范专业认证 >> 规章文件 >> 正文

平顶山学院 | 平顶山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中平学院发〔2017〕7号 共平顶山学院委员会 平顶山学院关于印发《平顶山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与《平顶山学院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1-21文章来源:平顶山学院院长办公室 作者:   浏览次数: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创建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为准确把握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全面推进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强化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内涵发展为主线,推进转型发展,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二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为学校“十三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专业结构调整方案》,不断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进一步提高。本科专业由2010年的37个增加到52个,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由2010年的17229人增加到2015年的18384人。“十二五”期间,新增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河南省卓越小学教师专业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河南省高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项、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41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竞赛奖项285项、省级各类竞赛奖项320项。

2.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十二五”时期,新增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4项,获省(部)级奖励54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4篇,被SCI、EI、ISTP、CSSCI收录260篇,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5部,申请国家专利76项,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书17项。主办、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21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学术研讨会500多人次,《平顶山学院学报》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师资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职工总数由2010年的952人增加到1322人,专任教师从679人增加到921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从589人增加到803人,占专任教师的87.2%;正高级职称人员从33人增加到7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从185人增加到283人,副高级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8.3 %。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14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被评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8人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获评河南省文明教师,12人获评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被评为省市级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5人获得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

4.开放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学校和平高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36家企业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和平顶山市宝丰县、叶县、新华区、石龙区等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大河网共建大河传媒学院、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共建李国桢陶瓷学院,与平高集团、河南圣光集团、大河网等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二是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成效。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举办了会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实现了我校对外合作办学层次由专科到本科的突破。进一步扩大与台湾南华大学、中正大学等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75名师生到南华大学等交流研习。积极开展汉语志愿者教师培养工作,80余名师生被选为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三是继续教育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学人数近9000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和其他各类省市教育培训、基层干部培训、职业技术培训任务,累计培训17875人次。

5.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经费,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财政拨款由2010年7934.8万元增加到2015年2.3149亿元。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完成了化学实验楼、体育训练馆等工程。平顶山市卫生学校整体划转并入我校,学校总建筑面积由2010年的42.9万m2增加到56.83万m2。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增加馆藏纸质图书53.4043万册、电子图书 84.6731万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2010年的35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22亿元。

6.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定了《平顶山学院章程》,学校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整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和二级学院设置,构建了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修订完善了基建、财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7.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全面合格、务实通过”的目标要求,学校着力内涵建设,强化质量提升,营造氛围,落实责任,集中资源,有序推进,评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以来,学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转型发展的意见》,推进7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先行先试,遴选27个转型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以项目带动学校全面转型发展。2014年10月,学校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二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8.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注重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内涵建设、办学条件、体制机制及内部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省内外同类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学科特色需进一步凝练,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实习实训场地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内部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创新。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经济转型升级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和省、市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从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到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平顶山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对高校实施分类管理,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等,这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改革举措,为学校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成功入选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2016年上半年,学校成功入选十所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更加坚定,全校上下“思改革、谋转型,求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信心和干劲高涨,各项事业处于扬帆起锚、蓄势待发的态势,为学校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四是学校发展基础日渐厚实。经过多年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各项教学基本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学校精神,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十三五”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面临的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内涵、依法治校、自主办学、开放办学等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新要求,高校招生模式、财政拨款机制、高校评价机制、政府对高校管理方式等正在或将要发生重大变革,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顺利推进改革发展,是学校在“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二是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学校面临严峻挑战。从自身看,学校升本十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从省内外同类高校看,一些率先实施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远远走在了前面。如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实现赶超,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三是学校在自身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学校在内涵建设、资源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切实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回顾过去,成绩与问题同在;面对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十三五”,我们要“看到成绩不骄傲,正视问题不回避,抢抓机遇不放松,直面挑战敢应对”。既要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开放意识,更要保持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把学校发展放到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定位,坚定不移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树立“内涵、特色、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强力推进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资源建设,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将学校建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示范区,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技术创新、转移与服务的重要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面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突破,进入全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先进行列。

具体目标:

1.在校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000人左右。

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到2020年,建立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部分优势专业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每年招生专业数量控制在50个左右;新增省级优势品牌专业10个以上,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优势品牌专业;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8门,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增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项,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8-10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所突破;力争建成省级创新创业平台1-2个;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竞赛奖励300项左右;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就业质量明显提升。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3.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经过五年建设,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跃入先进行列,部分优势学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突破。新增3-5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3-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建成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国家级项目5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00-300项,横向课题30项以上,科研经费50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3000万元,横向经费2000万元);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0项左右,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500—3000篇,其中SCI、EI、SSCI、A&HCI、CSSCI等重要检索论文800篇,出版有影响的专著、教材150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300项,科研成果转化20项以上。

4.师资队伍。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支能够满足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部分学科专业拥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师资团队,能够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教职工总数控制在1600人以内,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100人左右,生师比16:1左右。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低于11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不低于300名,“双师型”教师不低于500名。引进和培养10名国内有影响力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培养5名左右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新增3个省级教学团队。

5.办学条件。经过五年的建设,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场地、平台、资源、环境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及师生生活需要。新增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所突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亿元左右、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90万册,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28万m2以上(2018年审核评估前达到26.6万m2)、新增学生宿舍面积3万m2左右、附属医院建设基本满足医学专业办学需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6.开放办学。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国(境)外合作院校总数达到15-20所,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的突破,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达到100人以上,参加国(境)外进修、培训或学术交流的教师80人次,聘请国(境)外学者到校进行学术交流40-50人次,参加对外汉语推广150-180人,聘请外籍教师50人次以上,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成效显著的行业共建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规模显著增加,建成5个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成1-2个服务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智库,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7.民生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8.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成功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把学校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景观园和平顶山市文化名片。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核心指标

指标类别

核心指标

指标水平

备 注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全日制在校生

20000人


本科专业数

50个

每年招生专业数

新增国家级优势品牌专业

2-3个


新增省级优势品牌专业

10个以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有突破


新增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

16项


新增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8-10项


新增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2门


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5-8门


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个


新增省级创新创业平台

1-2个


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励

300项左右


毕业生就业率

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硕士学位点

有突破


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

3-5个


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3-5个


新增国家基金项目

50项以上


新增省(部)级科研课题

200-300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00项左右


横向课题

30项以上


SCI、SSCI、EI、CSSCI、A&HCI等检索系统收录论文

800篇


科研经费总量

5000万

纵向3000万,

横向2000万

新增国家授权专利

200-300项


科研成果转化

20项以上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职工总数

1600人以内


专任教师总数

1100人


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数

300人以上


正高级职称教师数

110名以上


“双师型”教师数

不低于500人


生师比

16:1左右


引进和培养国内有影响力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

10名以上


培养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5名左右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3个


新增省级教学团队

3个


(四)办学条件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2.5亿


纸质图书总量

190万册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达到28万m2


(五)精神文明

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

创建成功


国家级文明单位

力争突破


(三)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盯住一个目标不动摇,突出一个重点创特色,扭住两个关键不放松,狠抓两项建设强支撑,深化两项改革促发展”。即盯住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不动摇,突出学科专业建设这一重点打造办学特色,扭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关键不放松,狠抓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平台资源两项建设强化办学支撑,深化教育教学和体制机制两项改革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坚持质量立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群;适当压缩规模的前提下,做优做特文化创意类、教师教育类专业群;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卫生类专业群,逐步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优势品牌专业。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到“十三五”期末,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工程”。以培养学生岗位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融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推进校企共建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共享联盟。加强教材建设,重点推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案例教材(讲义),打造一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自编教材(讲义)。

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构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要求,制定学校迎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落实,圆满完成审核评估任务。

推动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分互认转换平台,融合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服务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坚持人才兴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人才工作是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牛鼻子”,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学校“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要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强力推进“1135人才计划”。以加快引进、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突破口,打造学术团队,构筑人才高地;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促进中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协调推进实验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实施“鹰城学者工程”。设立“鹰城学者”岗位,引进和培养10名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发挥“鹰城学者”在我校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

实施“英才培育工程”。以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为依托,遴选学术带头人,培养学术骨干,到2020年,培养不低于10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他们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分类标准及配套政策,加大引进优秀博士的力度;二是加大对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支持力度,坚持“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到“十三五”末,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0人以上。

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搭建培育平台,营造培育环境。加大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聘请行业企业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专家到校任职。“十三五”末,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500人以上。

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完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优化工作环境,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优化生活和服务环境,解除人才发挥作用的后顾之忧。

(三)坚持科研强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突出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强力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计划”,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使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部分优势学科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

遵循“1214”的学科建设思路,坚持“应用研究”一个导向,突出“提升研究成果水平”和“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两项主要任务,强化一个对接即“产学研合作对接”,抓好“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创新建设机制”四个着力点。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领军人物及团队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创优创特。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攀登工程”。对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围绕重点学科,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课题,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提升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攻关能力、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硕士学位点培育和突破工程”。建立硕士点培育与管理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十三五”期间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突破。重点做好电气信息、化工环境、文化传媒类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力度,拓展联合培养学科领域,扩大联合培养规模。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激发科研活力。一是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学科团队、科研评价、科研奖励等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科研管理机制。二是强化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落实。实施科研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学科、学科平台、学科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推进科研管理规范化。三是加强对高层次及重大科研项目的论证和管理,提升高层次及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成功率。四是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提升科研管理与服务成效。

(四)坚持特色名校,强化特色培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突出特色发展,强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强力推进“学校特色培育计划”,厚植办学优势,切实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工程”。根据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方案,持续重点推进电气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文化创意类、化工环境类四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强化“电”“商”“文”“化”办学特色。积极培育和支持医疗卫生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力争使之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实施“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思路,重点对接智能电器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强力打造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文化创意类学科优势和特色,提升学校在相关行业的服务能力。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打造经济管理类学科特色优势,提升学校在智慧商务领域的服务能力。

实施“特色科技竞赛项目培育工程”。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的整体部署,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特色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围绕特色竞赛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竞赛水平,打造人才培养特色。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中国传统礼乐文化、陶瓷文化等特色项目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五)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效能提升和质量保障的必要支撑条件。要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以人为本、应用导向、共建共享、规范高效”的建设思路,以网络基础设施和校园网络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突出教学科研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两条主线,以资源建设、应用深化、大数据决策分析、跨平台移动接入建设为重点,建立规范的管理服务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科学研究信息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有计划分步骤建设成为同类高校的示范性信息化校园。

(六)加强资源条件建设,提升学校办学保障水平

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合共享、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办学保障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两个校区的功能布局,有序推进医学院实训楼、医学院学生公寓、工科实训楼、文科实训楼、创新创业园建设,完成南大门、广场及围墙等建设工程。努力争取平顶山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地落实建设资金和各项配套资金,确保各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健全实验室建设、运行、维护、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建设满足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提高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实验室开放,提高实验实训场地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丰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逐步完善由印刷型文献、引进文献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网络文献信息和馆际互借服务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文献建设,加快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集成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

加强民生建设。不断改进后勤服务与保障,完成暖气、水电改造工程,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持续改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七)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大力推进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学校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开放发展的新模式,创建学校发展的良好生态链,实现学校借势、借力快速发展。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一是拓展对外合作办学领域和规模。在巩固、提升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应用型院校的合作,争取中外合作本科项目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大学生对外交流力度。建立学生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拓展多国别、多类型、多领域学生交换、短期访学等合作项目,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短期国(境)外交流生来校学习规模,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三是加大教师对外交流力度。有计划地派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赴国外交流与访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国际科研合作;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支持,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等。加大外籍教师聘任力度,拓宽外籍教师聘请渠道,引进更多高水平外籍教师。

(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系列工程,打造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

实施“精神文化培育工程”。通过开展读校史、唱校歌、戴校徽等活动,引领全校师生员工秉承“厚德、博学、求是、 创新”的校训,传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学院精神,自觉弘扬“严谨求实,和谐自强”的校风、践行“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教风、光大“勤学慎思,尊师诚信”的学风,构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大学“文化场”。

实施“行为文化建设工程”。以《教职工文明公约》《大学生文明公约》为抓手,开展文明素质提升活动。开展文化讲堂、博士论坛、读书月、晨读等多种读书学习活动;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以及“大学生科技学术论坛”等文化品牌活动,开展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开展评先评优选树典型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师生文明行动,促进文明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实施“环境文化建设工程”。依托学校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优势,进一步凝练文化建设主题,挖掘文化建设内涵,做好湖滨、崇文两个校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高标准分期分批推进建设。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品味,优化育人环境,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平顶山市文化名片。

(九)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以学校章程为遵循,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提升管理效率;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升学校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和用人单位等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建立由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的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教职工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类管理下的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制;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科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全方位系统性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工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青团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规范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决策透明度。实行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师生申诉机制和处理流程,加大师生权益保护力度。

(十)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全面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

把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示范校做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和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统筹安排和推进示范校建设。

科学统筹规划。围绕示范校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科学制定示范校建设规划(2016-2020年),作为专项子规划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体系。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加强示范校建设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确保全面完成示范校的任务和目标。

(十一)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领导班子和制度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法治校,不断凝聚共识和力量,不断创新和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实施“党的建设创新工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全面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提供组织保证。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加强“两学一做”教育,践行“三严三实”,强化作风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建设风清气正的廉洁校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健全新形势下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实施“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主阵地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办好“道德讲堂”,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水平。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深入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文明有礼”活动,引领文明和谐风尚。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

实施“法治与平安建设工程”。全面贯彻《平顶山学院章程》,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民主办学与依法治校。开展“平湖论法”等系列活动,引导教职工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体系、完备的安全工作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户籍与计划生育管理、校园治安管理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打造平安校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编制规划实施方案,制定规划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实施进度和责任主体,切实做到在未来五年内以规划为纲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以规划为依据制定工作决策,以规划为指导制定工作目标,以规划实施效果为工作考核主要标准,以规划实施统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建立过程监督机制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分类型、分项目、分阶段统筹考虑资源配置,优先保证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资源需要。把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年度、部门和责任人,将其作为部门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的核心指标。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考核机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三)加大资金及政策保障

努力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增加办学经费。一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及各类政府资助建设专项;二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通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社会培训等增加收入;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学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通过校友会等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增加财务收入。

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刚性预算,确保预算计划完成。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经费开支约束机制,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杜绝浪费,挖掘学校内部潜力节约开支。依托信息化平台,促进学校资源整合,提升资源管理水平,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益。创新后勤服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

(四)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

加强规划的校内宣传工作,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规划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激发全校师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开放意识,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发展思路、战略任务的认同感,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十三五”规划向校外有关各方的宣传,赢得政府、行业企业、广大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举全校之力、融各方资源,落实好学校“十三五”规划。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周萧良